芭蕾藝術人人可以欣賞,芭蕾職業卻非人人可以從事。而芭蕾舞者是一群上天特別眷顧的子民,長期嚴格的鍛鍊才是養成芭蕾舞者的要訣。但當他或她在藝術非常多元豐富的臺北城市,在初期的關愛並非是永遠的保障,他們必須時時在困境中超越自我的極限,光鮮亮麗的舞衣內是個腰酸背痛的疲憊身軀,似有若無的精神幸福感戰勝了生活的困頓。《舞影隨行在臺北》將透過四段故事,舞出在臺北城市中為追求芭蕾藝術的執著與勇氣努力付出的故事。
四段故事都有一幅屬於自己的生命風景,塗塗抹抹,各具趣味。長時間的努力及堅持、細緻的觀察與深切體認,每位故事均在競爭激烈的臺北城市中,以夢想作動力,實踐自我為目標。《舞影隨行在臺北》將帶領小朋友的好奇心,透過首督這片小鏡框,一窺四個故事中極具私密性與多異性的生活領悟,同時也對比照映著每個人心中的理想景緻。
演出的作品:
一.追夢的日子
二.牛肉麵
三.X
四.歡樂台北城
近幾年來藝術的創新呈現豐富有趣又生活化的型態,舞團亦希望透過多元化的表演模式,讓小朋友親自體會藝術文化帶來極具水準的心靈藝術饗宴,更希望用舞蹈讓小朋友體驗與激發小朋友的創造力,享受舞蹈的樂趣。
演出團隊簡介─台北首督芭蕾舞團
在臺灣,「芭蕾舞」的根植與發展較「現代舞」為早。不過,先前的舞蹈工作者,由於只跳西洋古典舞劇作品,本土藝術家鮮少編創芭蕾作品。因此,在沒有累積舞作的情形下,臺灣自然就稱不上有自己的芭蕾藝術。
萬事起頭難。舞團成立(1990年3月)之初,即以「編創新作品」為主要操作導向。為維持演出水準,舞團最先是以一星期工作五天(星期一至星期五,早上10:30練舞,下午2點至5點排舞)的職業舞團方式,操作了六年。後來,在舞團財力短絀及好舞者難尋的壓迫下,近年來改為一星期工作三天,不過仍維持「全年無休」操練,希望舞團能持久成長。
一年至少一次的「新作全省巡迴公演」,是多年的堅持。舞團至今已發表了五十多支作品,近六百場的演出。以芭蕾為基石,嘗試多種風格的探索及開發,其中以結合台灣原住民舞蹈的芭蕾作品,最為人驚豔稱讚。舞團首次出國演出(1999年3月),即獲紐約時報(New York Times)首席舞評家安娜‧綺色果芙(Anna Kisselgoff)的讚譽:「來自臺灣的浪漫與傳奇」、「時時充溢臺灣影像」及來自歐洲舞蹈雜誌【Dance Europe】評論:「台北首督芭蕾舞團創作的風格──編作新的、具創新精神的作品。它將芭蕾結合本土的舞蹈形式、在地的譬喻及當代題材,以創造真真正正的『臺灣』芭蕾舞。」
為保持創作活力及多元性,舞團也邀約不同領域的編舞家來共同編作,期望舞團在台灣舞蹈發展的長流中,永不缺席。